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了推进全球教育发展的七大目标,其中确保人们能享有优质的、覆盖各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勾勒出面向2030年的职业教育蓝图,下面两篇文章从学校视角描述了未来职业教育“去学校化”与“个性化”的发展形态,让我们提前了解一下未来职业教育的模样。
2030年,还需要职业学校吗?
陈春霞
国外有人断言:未来全球只需要三所大学——哈佛、耶鲁和牛津,互联网将会“消灭”大多数学校与平庸的教师。那么,2030年职业教育还需要学校吗?上世纪伊凡·伊里奇等社会学家的“非学校化”预言是否快要实现了?
可以预想到本世纪30年代,餐厅服务员、食品加工员、服装样衣工、锻造电焊工等岗位可能随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机器人的到来而人间蒸发,而诸如筑梦师、微博运营官、网店装修师、机器人维护员等大批与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相匹配的新岗位却在始料未及中横空出世。岗位更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而职业学校“固定学制、陈旧专业、稳定课程”难免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迈尔·舍恩伯格说:“在未来,学习绝不会是按照一本给定的教科书、一门科目或课程,以同样顺序和步调进行,而将是有数千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大数据分析将指引他们选出最有效、支持进一步完善和私人定制的课程、教材。”不难想象,在电脑储存费用下降95%、网络效能增加200倍、超过70%的人口至少拥有一件移动设备的2030年,没围墙、有翅膀的云储存、云计算将实现“私人定制的尺寸适合一个人”的职业教育。
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霸气特征、云教育红利大餐的诱人前景带给人们无限美好遐想的同时,我们需要保持一份理性与思考,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能烹饪出一道需要温度、味蕾与情感菜肴的厨师,是否是学生对着电脑就能自学成才?能定制出一件独一无二衣服的设计师,是否是学生对着手机客户端就能无师自通?能在海上进行安全船舶操作的驾驶员,是否是学生在交互式平台上就能幡然顿悟?显然,职业教育“应知应会”的特点决定了:对于每一道菜有哪些工序、设计一件衣服的步骤是什么、船舶安全操作的常识有哪些等“应知”的部分,学生可以在慕课等平台上选择全世界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课来学习;而对于火候的掌握、衣服的剪裁、航海仪器的操作等“应会”的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职业学校的实训场所是互联网无法代替的,职业教育的“工作场所学习”是互联网无法取代的。即便未来学习软件可以实现逼真情境的虚拟实践,但不容置疑的是,职业学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态度”等的熏陶感染是无法被“虚拟空间”替代的。一言以蔽之,看似万能的互联网可以“教之以事”,却不能“赋之于技、喻诸于德”。
基于此,未来会有哪些新的职业教育形态呢?在职业教育势必从固定、封闭转向动态、终身,从正规教育走向正规与非正规统一,从现实课堂走向现实与虚拟、在线结合的过程中,未来的职业教育形态也将从职业学校的一枝独秀、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置身事外,走向学校职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企业培训、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态的百花齐放和枝枝俊秀。
那么,学校职业教育+互联网又会孕育出什么?2030年的职业学校会有哪些变革?
首先是学校环境的变革。2030年,职业学校的教室就是实验室,3D立体视觉仿真图形、机器人设备、实验动态仿真、网络教学系统、掌上型实验设施等融合于教学环境之中。
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变革。2030年,职业学校注重学习过程的趣味性。美国的一家创业公司曾推出一款将编程学习和格斗类游戏相结合的程序,在游戏中,玩家不能通过触摸板来控制,而必须通过输入命令才能让机器人行走、转身等。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对于“一看书就崩溃”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职业学校能否基于互联网思维变革传统学习方式,在实现翻转课堂、个人数据报表代替成绩单之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乐趣、产生兴趣。
再其次是学校教师的改变。2030年,职业学校需要的教师将是既懂互联网又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在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中,可以创建类似于“教育淘宝”的综合平台,呈现多元、优质的培训资源,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培训内容,并将信息化教育能力的考评纳入教师选聘、资格认证、职称评审中。此外,教育与技术的协同创新,将使“做互联网的不懂教育,做教育的不懂互联网”这个让改革迟迟不能大刀阔斧的梦魇不复存在。(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
个性化制造时代的“个性职教”
王亚南
当前整个世界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模式仍然是以规模化、链条式、生产劳动与产品标准化为特征的大众生产模式,这一生产模式从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财富的整体水平,更是塑造了人类的思考与生活方式。然而,自从这一生产模式诞生至今,就面临着一个自身难以解决的根本矛盾,即如何调和工业生产大众化与消费者个性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由于企业家对“成本控制”的敏感和技术发展的客观限制,导致“量体裁衣”“个性定制”很难变为现实的生产图景。但是,随着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数字化智能制造正在引领整个世界制造业生产模式的迅速变革,个性定制不仅成为可能,还将随着技术迭代速度的加快,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主流生产模式。当个性化制造时代真正到来时,作为在大众制造时代“大放异彩"的职业教育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应对来自工作世界的巨变?
在个性化制造时代,职业院校应开设何种专业
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这次生产模式变革将会首当其冲地对传统的、以规模经济取胜的工业生产模式带来挑战,而那些能够对库存和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小型制造商将会独占鳌头。
当个性制造时代到来时,职业种类必然产生结构的调整,职业内涵也必然发生变化,而一些不能迎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职业也将面临着更替。例如,从产品设计到终端用户整个产业链条中的样品模型制作、生产制造、组装、分配、仓储、零售等环节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将会随着无需工具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被淘汰。
在个性制造时代,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将会是需要发挥个体创造才能的职业,是需要人与人之间协调沟通的职业,是能够将生产者、资源、信息和消费者有效整合起来的职业,也唯有这些职业不可被机器所替代。数字化制造不仅需要高端的创新型人才,更需要驾驭这些数字化智能设备的技术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内涵也应该随着个性制造时代职业结构与内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紧跟时代变化的脚步。
在个性化制造时代,职业院校应培养何种素质的人才
当制造产业进入到个性化制造时代时,3D打印机从设计文件里获取所有的制造过程信息,人不再介入整个物品的生产过程之中,“零技能”制造的时代即将开启。
然而,尽管这一生产模式不再需要个体掌握复杂的岗位技术操作能力,但却并不意味着对人素质与能力要求的降低。在传统的工业制造时代,对工人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3D打印机则完全不需要有人介入生产过程就能将物品制造出来,这意味着人将从单调、乏味的,仅需要简单技能操作的生产中逐渐“逃离”,而对个体的个性创造能力、跨领域的整合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面对工作世界变革对职业人才素质需求变化的现实,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改变在大工业生产模式时期形成的标准化、格式化这一“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应更加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审美意识与良好沟通表达能力的,能够契合个性制造时代的跨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在个性化制造时代,职业院校是否还需要校企合作
随着个性化制造时代的到来,校企合作可能将失去今天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因为生产物品不再需要个体在岗位分工严密、流程设计紧凑的工厂中完成,只要拥有一台3D打印机,个体就可以生产任何他所需要的产品,生产资料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人的价值将日益凸显。
因此,当生产不再受到场地、规模、劳动分工的限制时,职业学校的课堂也可以变为“工厂”,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任意地在“学生”和“工人”两种角色实现随意转换,理论与实践也就自然实现了紧密契合,这无疑是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但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一革命可能仅限于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而其他类型职业人才的培养,如宾馆服务业、医疗服务业等需要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产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仍然需要延续传统的校企合作培养之路。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预言者保罗·麦基里曾在《制造业: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末尾提到,“在此次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政府应该坚持一条基本原则:给技术工人建设更好的学校。”而我们的政府是否已经能够给技术工人提供好的学校?(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
来源:中国教育报